4月8日上午,我校晨会主题为“倾情于物理 ,挚爱于国家”。主持老师:杨小胜
黄昆先生,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领域里为人类进步做出卓越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七四班的学子为全校师生上演了一段自编自导的话剧《倾情于物理,挚爱与国家》。
最后杨小胜老师以“倾情于物理挚爱于国家"为主题发表了讲话: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黄昆先生的一生是辉煌的,他的科学研究是卓越的。
1944年从西南联大取得硕士学位,此时的黄昆已经具备了国外博士后的研究能力。在读书期间,他与杨振宁、张守廉并称西南联大“三剑客’。1945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英国,师从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固体物理学大师莫特(N.F.Mott)。
在此后的两年里,黄昆发表了三篇论文,从理论角度解释了固体物理发展中的难题,一举奠定了他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1947年,黄昆在英国爱丁堡大学遇到了当代物理大师玻恩(Born),玻恩在与爱因斯坦的书信中多次提及黄昆的能力和天赋。
黄昆先生的科学远见和教育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科学界。在英国读博士学位期间,黄昆就悟出了高端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他将自己的老师莫特定位为“万人敌“的战略型科学家。正是这样几个战略型科学家,使得英国的科学研究处于国际前列。黄昆感到中国要发展科学,融入世界的轨道,并走向前沿,必须有这样的“万人敌“的科学家,并在与杨振宁的书信中指出:中国有我们还是没有我们,是不一样的。
遗憾的是,即使是科学大家,也走不出历史的河流。回国后,由于他夫人的英国背景,他们在极左极右的动荡中,难免受到冲击。但他依然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
文革后,邓小平调黄昆为半导体所所长,鉴于国内的科学研究状况,他亲自给研究人员上课,组织全所学术交流,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开辟了崭新的研究领域。1988年,他和同事朱邦芬提出”黄—朱模型“解决了困扰超晶格物理领域多年的难题。国外赞叹道:“他好比现代的凤凰涅槃,从灰烬中飞起,又成为世界领头的固体物理学家”,“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黄昆先生,纪念他治学之严谨、对科学之远见、务实求真之精神,我更愿意提及一个时代背景:
从1919年“五四运动”中倡导“科学”和“民主”到今天,100年过去了。基于国内目前的科学发展的状况,时常有学者问:100年过去了,今天我们真的懂“科学”了吗?过去几年,在一片“厉害了,我的国”的喧嚣声中,美国在全球进行了战略调整,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并在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的高科技发展进行围堵。只到此刻,国内的一些人才安静下来,根本谈不上预案和对策的研究。可见,物质的丰富并不能弥补思想的贫瘠。望同学们警醒。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